欢迎登录中国书法大厦网官方网站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今日书坛  > 艺术研究

王羲之的兰亭:永和九年那场醉

2019/4/11 17:26:13 人评论 信息来源:菊斋(微信公众号) 作者:任淡如

王羲之的兰亭:永和九年那场醉

微信图片_20190411100158.jpg

微信图片_20190411100204.jpg


微信图片_20190411100210.jpg

微信图片_20190411100215.jpg

微信图片_20190411100219.jpg

《兰亭序》

又名

《兰亭宴集序》

《兰亭集序》

《临河序》

《禊序》

《禊贴》

《临河序》

《禊帖》

《三月三日兰亭诗序》

 

《兰亭序》的秘密

 

谈兰亭序之前,我们先聊聊殷侯帖。

 

王羲之的法帖里,有这样一封信札:

昨送诸书,令示卿,想见之。恐殷侯必行,义望虽宜尔。然今此集,信为未易,卿若便西者,良不可言。王逸少顿首。敬谢!各可不?欲小集,想集后能果。

——张彦远《法书要录  卷一  右军书记》

 

这样的信札,王羲之平时一定写过很多封。

所以它被存在《王羲之十七帖》里,默默地和其它帖杂放一处。

它也叫《殷侯帖》。

 

我们也许可以来个大胆的狂想。

 

也许,它就写在永和九年——永和十年以后,殷浩被废为平民,王羲之不再唤其殷侯。

也许,它就是那封从未被人注意过的召集书。

 

那年,时任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的王羲之,在兰亭搞了一次上巳节的雅集。

 

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,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,让其顺流而下,若觞在谁的面前停住了,谁就得赋诗,若不能,就罚酒三杯。

坐在这曲水旁边流觞的,共有四十多人。他们写了三十七首诗,编成《兰亭诗集》,它的序,被称为《兰亭序》。

 

千年以后,没有多少人记得那册《兰亭诗集》,却每一个人都知道,那个以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”开头的序。

 

四十多人的雅集不会是一次偶遇或者小聚会,古代也没有电话和微信,王羲之事前一定有过书面的召集。

 

那么,《殷侯帖》会有可能是那封召集书吗?

 

它极有可能是在永和九年的初春写成——那正是殷浩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间的日子。

 

那时候殷浩第一次北伐失败,执意准备第二次,王羲之曾经屡次劝他,“恐殷侯必行”正是王羲之忧虑心情的披露。后来第二次北伐也失败,殷浩被废为平民,王羲之的信里,以后提到的都是“殷生”,不再是“殷侯”。

 

史上盛名的兰亭雅集,究竟是讨论北伐的秘密的军政会议?还是一次真正单纯的上巳节聚会?王羲之兰亭序的后半段为什么突转悲意?

 

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雅集?

 

隔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迷雾,所有的猜测其实都无足为凭。

好在,历史保存了那场雅集的蛛丝马迹。当年的入席者和他们写的诗,都保存了下来。

 

兰亭雅集的四十二位入席者

 

关于入席者,有一个小小的辩误:历代的记载里有41人和42人的不同。

 

南朝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的标注里说:

兰亭雅集共41人,赋诗者26人,不能赋诗者15人。

 

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、唐何延之《兰亭记》、南宋周密《齐东野语》、宋姚宽《西溪丛话》、南宋葛立方《韵阳秋语》、南宋施宿《嘉泰会稽志》、南宋桑世昌《兰亭考》里都说:

兰亭雅集共42人,其中赋诗者26人,不能赋诗者15人。

 

其中《韵阳秋语》卷五、《会稽掇英总集》卷三、《兰亭考》很清楚地列出了42人的姓名诗作和官职。

 

《嘉泰会稽志》和《兰亭考》所依据的是《天章寺碑》的兰亭名录,《天章寺碑》可追至唐石本。唐距东晋不足三百年。《世说新语》又偶有小误。

 

所以,42人应当是对的。

 

我们理出这样一张表:

 

姓名

年岁

成诗


王羲之

51


谢安

34


谢万

33

谢安弟

孙绰

40

孙统弟

徐丰之



孙统


孙绰兄

王凝之

19-35

王羲之次子

王宿之(王肃之)

17-24

王羲之四子

王彬之


王羲之堂叔父、殷浩僚佐

王徽之

16

王羲之五子

袁峤之



郗昙

34


王丰之



华茂



庾友


庾冰三子

虞说



魏滂



谢怿(谢绎)



庾蕴


庾冰四子

孙嗣


孙绰子

曹茂之



曹华(曹华平)



桓伟


桓温五子

王元之(王玄之)

20-36

王羲之长子

王蕴之(王蕴)


王凝之之子

王涣之

18-34

王羲之三子

谢瑰



卞迪



丘髦



王献之

10

王羲之七子

羊模


王羲之部下

孔炽



刘密



虞谷



劳夷



后绵(后泽)



华耆



谢胜(误为谢滕)



任儗(汪假)



吕系



吕本



曹礼(曹禋)



可怜的王献之那年才10岁,没有写出诗,后人因此笑他:却笑乌衣王大令,兰亭会上竟无诗……哪能怪他呢,毕竟他才10岁啊。

王徽之也比他大不了多少,才16岁。

谢安这年34岁,还没有做“小草”,还在东山当他的“远志”。

 

42个人里,有一堆是王羲之的儿子;有一堆是王羲之的下属,比如羊模;有一堆是王羲之的粉,比如谢家,郗家的,庾家的。

 

有两个人的身份比较值得注意:

桓伟,桓温之子。

王彬之,殷浩僚佐。

他们是否分别代表桓温和殷浩而来?这个已经无法确定了。

 

身为军区司令和会稽地区最高行政长官、乌衣王家出类拔萃的名士,这些人会紧密团结在王羲之周围——至少是上巳节这天以他为核心,这个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。

 

后人根据《兰亭考》的官职推断这些军区长官从不远千里的前线四面八方赶来,认为雅集有诈——明为雅集,实为军事会议嘛!

 

可是《兰亭考》里所附的官职不全是那一年的。谢安的官职标注是司徒,那可是兰亭雅集二十多年以后的事。王献之的官职标注是吴兴太守和中书令,可那年他才10岁哪。

 

军事会议未必是真。

可是兰亭雅集处在一个很特殊的历史时期,这是真的。

 

那一年,到底发生了什么?

 

两次北伐和一个雅集

 

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。

那正是东晋两次北伐的间隙。

 

论起北伐,就得说,东晋小朝廷和南宋小朝廷一样,自从渡江以后就有一个口号——打回中原去,统一全中国!

因此满怀热情先后投入的,就有祖逖、庾亮、殷浩、桓温、刘裕。

 

永和三年(347),桓温讨灭成汉,声威大震。功高震主的恐惧又一次笼罩了司马家。为了把他可能的野心扼杀在摇篮里,摄政的会稽王司马昱,就提拔扬州刺史殷浩来对抗桓温,让殷浩主持北伐,不许桓温北伐。

 

桓温不傻,当然知道这是朝廷在对付他。

而殷浩呢,一点也不肯让地和他死磕。

于是,东晋历史上最严重的将相失和,上演了!

 

身为朝廷重臣,王羲之开始暗戳戳地操作桓温与殷浩的“将相和”。

可惜他们二人愣不是廉颇和蔺相如。纵然王羲之顾不得书圣的矜持,金贵的劝解信写了一批又一批,这两头牛不但谁也不肯往后退一步,反倒越劝越来劲了。

 

永和七年(351年)十二月,形势彻底恶化。

桓温完全不顾朝廷正在准备的北伐,抢在殷浩之前誓师,上表北伐,拜表即行,顺流而下,自江陵下驻武昌,似乎要北上,又似乎要进京“清君侧”。

整个朝野都震动了。

 

殷浩也发脾气了,他打算辞职不干了。

司马昱亲自给桓温写信,申明社稷大计。王彪之劝住了殷浩。

双方暂时妥协,殷浩委委屈屈地留任,桓温退军还镇。

 

事情闹到这个地步,王羲之深感调解失败,受到心灵暴击一千点。故而他主动申请降职到会稽做父母官去了。

 

永和八年(352)春,殷浩奉命北伐,出兵攻打许昌、洛阳。结果大败,损失一万五千人。

身为殷浩的好友以及朝廷中少数的清醒者,王羲之劝殷浩,北伐要缓一缓。

但殷浩愣是一副“不听不听我不听”的态度。

永和九年(353)十月,殷浩带着七万大军再次北伐,结果被姚襄出卖,再次以惨败告终。朝廷被迫把殷浩废为平民。

 

兰亭雅集就在永和九年的三月,在殷浩两次北伐的间隙,盛大出世。

 

忧从中来,不可断绝

 

面对一意孤行的殷浩,郁闷的王羲之也无能为力。

 

这时方镇的布局和形势是这样的:

桓温只控制荆州,其下游的豫州为谢尚,扬州为殷浩,徐州为荀羡,都是支持朝廷的。

参加兰亭雅集的谢安、谢万兄弟;孙统、孙绰兄弟;庾友、庾蕴兄弟;侍郎谢瑰,散骑常侍郗昙,庾亮提拔的行参军王丰之、殷浩僚佐王彬之等,这些重量级的人物,也都是忠诚于朝廷的。

 

桓温的儿子桓伟亲自赴会,殷浩手下的两位将军也受邀出席。这也许是无意的安排,也许是有意为之。

 

我猜,在兰亭雅集快结束,王羲之为诗集写序的时候,他一定想到了什么。

 

据唐代何延之《兰亭记》记载,王羲之写这个时候半醒半醉,写的时候有如神助。

从今天所流传的《兰亭序》神龙本墨迹看,确实是“脑袋有点懵”的。

微信图片_20190411165739.jpg 

图源:菊斋高清图库
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。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,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
 微信图片_20190411165748.jpg

微信图片_20190411165757.jpg

图源:菊斋高清图库

 

开头一句岁在癸丑写得很扁,字又和字接得太近。癸丑上一年是壬子,也许王羲之半醉之中,本能地要写壬子,突然一激灵,想起已经过年了,于是把涂成了,又在上面加上了一个

有崇山峻岭这句,崇山是完全漏掉了,后来再补上,不得不写在旁边的。

 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01.jpg

图源:菊斋高清图库

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

 

仔细看恵风和畅里的字,中间多了一笔,可能是当时写得很快,刷刷刷地,一时没有收住手,多加了一笔。

 

到这个时候,兰亭序还是蛮可乐的。

但接下去情绪就转了。

 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04.jpg

图源:菊斋高清图库

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。或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怏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。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。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古人云:“死生亦大矣。”岂不痛哉!

 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07.jpg

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09.jpg

图源:菊斋高清图库

 

囙寄所托,这是的异体字,底下是个字。

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向之这两个字也是涂改过的。

岂不痛哉字下面也有字。

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12.jpg 

图源:菊斋高清图库

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怀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,悲夫!故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。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。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。

 

这一段也涂改得很明显。

悲夫上面涂掉了两个字, 也许是良可?也许是足可

字涂改过,盖住了字。

有感于斯文,其中字也被乌漆嘛黑地涂过了……

 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18.jpg

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20.jpg

图源:菊斋高清图库

 

王羲之想不通,真的想不通。

殷浩第一次北伐败后,他曾寄书给殷浩:你要以大局为重,不要只盯着北伐。

以区区江左,所营综如此,天下寒心久矣。自寇乱以来,处内外之任者,疲竭根本,各从所志,竟无一功可论,一事可纪。任其事者,岂得辞四海之责哉!若犹以前事为未工,故复求之于分外,宇宙虽广,何所自容!

也曾寄书与会稽王:以区区吴越,想要一统中国,这是自取灭亡。

今虽有可欣之会,内求诸己,而所忧乃重于所欣,以区区吴、越,经纬天下十分之九,不亡何待!愿令诸军皆还保淮,须根立势举,谋之未晚。

 

天下寒心久矣

不亡何待

口气不可谓不严厉。

王羲之心里有深深的恐惧:他害怕偏安江南的朝廷,终将断送在激进的北伐里。

 

但这样的话,朝廷听不进去,殷浩也听不进去。

 

他不能超然,无限的苦涩汹涌而来。

他笔不停挥,继续写着,年来的忧思和积郁,伴着醉意,终于层层发酵成悲凉的句子。

 

尾声

 

兰亭雅集之后一年,又是上巳,王羲之旧地重游,展开《兰亭序》,临写数十遍,却再也写不出当时的气韵了。六天后,王羲之辞官而去,舍宅为寺(就是会稽的嘉祥寺),带着家眷,悄然归隐。

 

兰亭雅集之后三年,桓温收复洛阳,上表要求朝廷迁都。朝廷没有就范。

 

兰亭雅集之后三十年,苻坚南下。东晋朝廷此时由曾参加过兰亭雅集的谢安掌权。桓温死后,谢安牵头重建了有战斗力的“北府军”作为朝廷的直属武装,淝水一战,晋军大败苻坚。

 

兰亭雅集之后五十六年,刘裕两次北伐,前后灭南燕、破北魏、亡后秦,取得东晋南渡以来最大的胜利,也是辛弃疾在《永遇乐  京口北固亭怀古》中所指的"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"

 

据唐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所收录的唐人何延之《兰亭记》的记载,《兰亭集序》写成之后,王羲之自己也很珍爱,便收藏起来传给子孙。一直传到第七代孙智永。

智永禅师活到将近百岁。临去世的时候,将《兰亭集序》传给弟子辩才。后来,唐太宗派萧翼去找辩才要,辩才当然不肯,于是世上便有了萧翼赚《兰亭》的传说……

 

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。

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33.jpg

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36.jpg

微信图片_20190411165839.jpg

兰亭序《冯本》(本图源于网络)

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,因其卷引首处钤有“神龙”二字的左半小印,后世又称其为“神龙本”,因使用“双钩”摹法,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。

本文细节图来自菊斋高清书画图库

细节经数倍放大后截图

高清效果真实可见

编辑 | 高亚


相关新闻

  • 刘文华书法作品展部分作品赏析

    小楷/ 横幅吴从先《倪云林画论》46厘米 51厘米纸本/ 1987年小楷/ 圆光石涛题画诗20厘米20厘米纸本/1992年隶书/ 中堂博观 纪述136厘米 68厘米纸本/ 1996年行草/ 横幅白朴《天净沙》四首37厘米 86厘米绢本/ 1997年隶书/ 扇面宋人集句23厘米 69厘米纸本/ 1997年行草/ 斗方张…

    2024/4/2 9:25:00
  • “帖”的发展由来:原本是文人书信,却因书法太美成为一种文体

    《平复帖》在唐代收入内府,宋代被定为晋陆机真迹,被宋书法家米芾鉴赏并盛赞。清乾隆年间入内府,清末转入恭王府,最后由溥心畬收藏,张伯驹从他手中买下,建国后捐了故宫。《平复帖》全卷 宋宣和装 赵佶瘦金书标题,幅后明董其昌等题跋一整个夏天我在案上摆着《平复帖…

    2021/10/26 9:38:55
  • 朴茂苍秀 劲逸邈远——张良勋书法艺术特色

    张良勋(1941—),当代著名书法家。字伯耀,号若水,祖籍安徽宿州市。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、五届理事,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。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主席。安徽省文史馆馆员。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。

    2020/4/24 12:11:46
  • 汤永志 | 我心里住进了一尊佛

    汤永志,号汲古斋主、抱山堂主。现为《中国书法大厦报》副总编、执行主编,安徽省书法院院长助理,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隶书委员会委员、篆刻委员会委员,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,铜陵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及省市级展览并…

    2020/4/15 8:03:59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